杨金龙,1966年5月出生,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原材料系)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十大优秀博士毕业生及金质奖章获得者、瑞士联邦理工大学(ETH- Zürich)博士后,师从国际著名陶瓷科学家L. J. Gauckler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陶瓷学会会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清华大学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硅酸盐学报》编委、《材料导报》编委、中国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理事。中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北大学先进陶瓷实验室主任,大连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河北工程大学兼职教授。
        民进中央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民进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常委、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

  • ▪︎  教育背景

     

    博士学位 1992.09 - 1996.07 清华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硕士学位 1987.09 - 1990.06 中北大学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学士学位 1983.09 - 1987.06 北京理工大学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 ▪︎  工作履历

     

    1990年04月-1992年08月 山西省科技技术情报研究所工程师
    1996年08月-至今 清华大学材料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05月-2000年08月 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获博士后学位
    2000年03月-2004年06月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2006年07月-至今 中北大学特聘教授
    2006年12月-2020年01月 民进清华大学委员会主委
    2011年10月-2016年10月 清华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挂职)
    2013年12月-2020年12月 清华大学远建工住轻质新材料联合研究院院长
    2015年06月-2016年06月 河北工程大学副校长(挂职)
    2016年12月-至今 清华大学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  学术兼职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美国陶瓷学会会员
    硅酸盐学报编委
    材料导报编委
    中国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理事

     

  • ▪︎  研究领域

     

     

    1、陶瓷复杂形状零部件制备与工艺技术研究
    2、结构陶瓷及其复合材料
    3、由泡沫结构前驱体制备高性能陶瓷研究
    4、陶瓷粉体球形化及空心化(陶瓷微珠)
    5、陶瓷空心微珠在土壤改良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6、粉体空心化应用于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新方法及性能研究
    7、环境与节能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
    8、古陶瓷技术发展史

     

  • ▪︎  研究概况

     

     

            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和横向合作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基于陶瓷胶态成型技术,研究复杂形状陶瓷零部件的制备技术,包括凝胶注模成型、直接凝固注模成型和胶态注射成型等,先后成功研制胶态注射成型机、三维坯体激光加工设备、陶瓷微珠成型装备、浸入式胶态成型机及连体微珠分选装备等。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化的产品包括:陶瓷微珠磨介(0.1-3 mm)、陶瓷笔珠(0.28-1.5 mm)、远红外陶瓷微珠(0.8-3 mm)、微米级开闭孔陶瓷空心微珠(5-300μm)和高精度轴承球(3-10 mm)等。

     

        ◦  高性能陶瓷微珠(0.1-3 mm)普适性的制备方法和装备,得到863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整条生产线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教育部和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3项成果鉴定。由于该技术的先进性,2005年该项目被世界500强法国圣戈班收购。
        ◦  远红外陶瓷微珠应用于竞技体育比赛和项目训练中,可有效降解血乳酸,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被10多个国家队使用。该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1项。
        ◦  “微纳米陶瓷空心微珠制备新技术及其环保和节能应用”于2020年6月15日通过第三方组织的成果评价会。
        ◦  将氧化锆陶瓷球珠应用到制笔行业,提高书写寿命5倍以上,并被列为中国制笔行业协会十一五重点推广项目,整体提升了我国制笔行业水平。2007年和2011年,通过教育部和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项,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杨金龙教授科研团队研制的陶瓷微珠滤料产品以固体废弃物煤矸石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开孔空心球,具有非常优异的吸附性能,能够脱色、除异味、显著降低COD和BOD,同时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黑臭水体的过滤处理,吸附饱和的滤料通过烧结等再处理工序,可添加到非硬化的土壤中起到吸水、蓄水、净水、保水和缓释水的作用,该项目荣获“2019年度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最具投资价值创新技术奖”。
        ◦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杨金龙教授团队荣获美国陶瓷学会期刊2018年度最佳论文奖。
        ◦  清华大学杨金龙AFM:发现控制泡沫陶瓷干燥与烧结过程收缩率的新方法。
        ◦  清华大学杨金龙教授课题组合作发明烧结不收缩高强度泡沫陶瓷。
        ◦  为了解决太仆寺旗土壤保水、提高农作物产量等问题,杨金龙教授课题组以开孔空心球研究成果为抓手,在太仆寺旗实施该项目,旨在利用开孔空心球的保水、蓄水、净水和缓释水功能,提高土壤蓄水储水能力并提高作物产量。

  • ▪︎  荣誉奖励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23年

    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0年
    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最具投资价值创新技术奖「特别推荐奖」 2019年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19年

    美国陶瓷学会最佳论文「Best Papers」

    2018年
    美国陶瓷学报奖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award」 2018年
    清华之友——日立化成学术交流奖 2018年
    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8年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先进工作者” 2017年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017年
    美国陶瓷学会优秀审稿人 2017年
    第11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铜奖 2017年
    京津冀协同创新专项二等奖 2017年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并获得罗马尼亚代表团颁发的特别奖 2016年
    民进全国先进个人 2015年
    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3年
    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3年
    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 2013年
    民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 2013年
    民进北京市委2013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 2013年
    民进北京市委2013年优秀成果信息一等奖 2013年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2年
    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
    第七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2012年
    民进北京市委2011年度人物 2011年
    第七届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并获得“山西省青年科学家” 称号 2010年
    “10000个科学难题”优秀撰稿人 2010年
    民进北京市委优秀会员 2010年
    民进北京市先进个人 2009年
    首都统战系统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先进个人 2008年
    邯郸市十大创新典范 2007年
    第五批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 2007年
    “陶瓷胶态成型新工艺”荣获邯郸市十大科技成果 2006年
    邯郸市第四批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5年
    “陶瓷胶态成型新工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4年
    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与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2004年
    河北省科技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
    民进北京市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 2004年
    陶瓷胶态成型新工艺,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 2004年
    中国硅酸盐学会年会优秀论文 2003年
    中国材料研究年会优秀论文 2000年
    清华之友——优秀教师奖励金二等奖 1998年
    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 1998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
    清华之友——优秀青年教师奖励金一等奖 1997年
    清华之友——优秀教师奖励金青年教师优秀群体奖 1996年
    清华大学十大优秀博士毕业生及金质奖章 1996年

     

  • ▪︎  研究成果

     

        ◦  提出释放高价反离子直接成型新工艺,发明了若干种陶瓷浓悬浮体凝固方法,阐明了释放高价反离子在第一极小值固化机制,使陶瓷材料韦伯模数大幅度提高(20-40)。
        ◦  通过降低分散剂的分散性能,使陶瓷浓悬浮体Zeta电位降低从而实现原位凝固的方法,成功制备了高可靠性复杂形状的陶瓷部件和材料。
        ◦  采用颗粒稳定泡沫技术结合喷雾干燥法,成功制备了工业固体废弃物开孔和闭孔空心微珠。闭孔陶瓷微珠具有轻质、保温隔热功能,成功制备了容重0.1 g/cm3、导热系数0.027 W/mK 的A1级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开孔陶瓷空心微珠滤料具有优异的吸附和过滤性能;能够脱色、除异味;可显著降低COD/BOD,在解决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污水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和土壤修复等领域提出一种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环境友好、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新模式。
        ◦  原创性提出采用泡沫结构前驱体制备高性能致密陶瓷新方法,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提高2-3倍左右。
        ◦  提出胶态成型制备避免应力坯体及方法的学术思想。该学术思想指出:胶态原位凝固成型虽然可以获得密度均匀的坯体,但在液固转变过程中容易产生内应力,内应力将会在干燥、排胶、烧结和机加工的过程中发展、遗传和变异,并且指出克服坯体的内应力将是今后陶瓷胶态成型工艺重要的发展方向。
        ◦  发明了高性能陶瓷微珠(0.1-3 mm)普适性的制备方法和装备,建立了一条年产5000吨陶瓷微珠磨介生产线,2005年该项目被世界500强法国圣戈班收购,为邯郸地方经济做出突出贡献。
        ◦  将氧化锆陶瓷球珠应用到制笔行业,提高书写寿命5倍以上,在水性笔、中性笔、油性笔中获得应用,被列为中国制笔行业协会十一五重点推广项目,整体提升了我国制笔行业水平。
        ◦  在国际上首次将粉体空心化技术应用于土壤改良及修复领域,提出土壤构建新方法,揭示土壤改良新机制,对问题土壤意义重大,助力全球粮食安全。

  • ▪︎  代表性学术文章

     

    1.Guolong Sang, Qifan Zhang, Shihui Zhao, Yi Zhao, Minghao Yang, Xiaoqing Xi, Jinlong Yang. Strong and tough laminated ceramics prepared from ceramic foam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22, https://doi.org/10.1016/j.jeurceramsoc.2022.12.041. (SCI, IF=6.364).
    2.B. Zhang, F. Ren, C. Wang, J. Liu, Y. Zhao, G. He, J. Yang. Ceramic foams with micron/sub-micron sized porous structure for efficient high-temperature particulate matter capture, Ceram. Int., 2022, 48(7): 9667-9672. (SCI, IF=5.532).
    3.C. Wang, Y. Rong, B. Zhang and J. Yang. Facile Method for Preparing Hierarchical Al2O3-glass Foam Ceramics with Superior Thermal Insulating Property, Langmuir, 2022, 38(2): 1141-1150. (SCI, IF=4.331).
    4.G. Sang, C. Wang, Y. Zhao, G. He, Q. Zhang, M. Yang, S. Zhao, P. Xu, X. Xi, J. Yang, Ni@CNTs/Al2O3 Ceramic Composites with Interfacial Solder Strengthen Segregated Network for High Toughness and Excellen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2, 14(3): 4443-4455. (SCI, IF=10.383).
    5.C. Wang, Y. Zhang, B. Zhang and J. Yang. 3D Printable Ultra-Highly Porous and Mechanically Strong Foam Materials for Multiple Applications, Adv. Funct. Mater., 2022, 2205537. (SCI, IF=19.924).
    6.Boran Zhang, Chao Wang, Youfei Zhang, Xiaoyan Zhang, Jinlong Yang. A novel method for fabricating brick-mortar structured alumina-zirconia ceramics with high toughness. J. Euro. Ceram. Soc., 43[2]: 727–732 (2023). (SCI, IF=6.364).
    7.Boran Zhang, Xiaoyan Zhang, Chao Wang, Youfei Zhang, Jinlong Yang. Facile method for preparing lamellar structured alumina-zirconia ceramics with high toughness. Ceram. Int., 49[2]: 3070–3075 (2023). (SCI, IF=5.532)
    8.Yang M, Zhang Y F, Wang C, et al. SiC Nanowire Mesh in High-Porosity Silicon Foam for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2022, 5(11): 16061-16069.(SCI,IF=6.14)
    9.Guolong Sang, Chao Wang, Qifan Zhang, Shihui Zhao, Yi Zhao, Minghao Yang, Ge He, Xiaoqing Xi, Jinlong Yang. Strong and tough alumina ceramic from the particle-stabilized foam, Adv. Eng. Mater., 2022, 2200971:1-8. (SCI, IF=4.122).
    10.K. Gan, Y. Lu, J. Wu, X. Zhang, Y. Wang, B. Ren, W. Huo, Y. Chen, J. Yang. In situ coagulation of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ceramic with enhancement of green body via polyvinyl pyrrolidone crosslink. J. Appl. Polym. Sci, 2020, 48889: 1-8 (SCI, IF=2,52)
    11.C. Wang, G. Sang, Y. Rong, B. Zhang, Y. Zhao and J. Yang. Unexpected phenomenon in a conventional system: synthesis of raspberry-like hollow periodic mesoporous organosilica with controlled structure in one continuous step,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45[15], 6651-6660(2021). (SCI, IF=3.591).
    12.C. Wang, G. Sang, M. Yang, G. He, Y. Rong and J. Yang. Micro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poly(vinyl alcohol)-based aerogels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polymer complexes,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46[1], 110-123(2022). (SCI, IF=3.591). 
    13.W. Huo, X. Zhang, E. Tervoort, S. Gantenbein, J. Yang, A. R. Studart. Ultrastrong hierarchical porous materials via colloidal assembly and oxidation of metal particl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2003550. (SCI, IF= 16.836)
    14.Jingjing Liu, Bo, Ren, Yuju Lu, Yedong Rong, Chao Wang, Lu Wang, Jinlong Yang, Yong Huang. Mechanically robust ZrO2 foams with 3D reticular architecture prepared from chemical-modified ZrO2 powd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20, 103(8): 4548−4557. (SCI, IF=3.502)
    15.B. Ren, J. Liu, Y. Rong, L. Wang, Y. Lu, X. Xi, J. Yang. Nanofibrous aerogel bulk assembled by cross-linked SiC/SiOx core−shell nanofibers with multifunctionality and temperature-invariant hyperelasticity. ACS Nano, 2019, 13(10): 11603−11612. (SCI, IF=13.904)
    16.B. Ren, J. Liu, Y. Wang, Y. Chen, K. Gan, Y. Rong, J. Yang. Hierarchical cellular scaffolds fabricated via direct foam writing using gelled colloidal particle-stabilized foams as the ink. J. Am. Ceram. Soc.,2019, 102(11): 6498-6506. (SCI, IF=3.094)
    17.B. Ren, J. Liu, W. Huo, K. Gan, S. Yan, Y. Chen, Y. Lu, J. Yang, Y. Huang. Three-dimensional (3D) flexible nanofibrous network knitting on hierarchical porous architecture. J. Am. Ceram. Soc., 2019, 102(5): 2977-2986. (SCI, IF=3.094)
    18.J. Liu, B. Ren, Y. Chen, Y. Lu, S. Zhang, Y. Rong, and J. Yang. Novel design of alumina foams with three-dimensional reticular architecture for effective high-temperature particulate matter capture. J. Am. Ceram. Soc., 2019, 102(9): 5576-5586. (SCI, IF=3.094)
    19.Y. Chen, W. Huo, X. Zhang, Y. Lu, S. Yan, J. Liu, K. Gan, and J. Yang. Ultrahigh-Strength Alumina Ceramic Foams via Gelation of Foamed Boehmite Sol. J. Am. Ceram. Soc., 2019, 102(9): 5503-5513. (SCI, IF=3.094)
    20.W. Huo, X. Zhang, K. Gan, Y. Chen, Y. Lu, J. Xu, J. Yang. Effect of zeta potential on properties of foamed suspension.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19, 39(2-3):574-538. (SCI, IF=4.029)
    21.W. Huo, X. Zhang, Z. Hu, Y. Chen, Y. Wang, J. Yang. Silica foams with ultra-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structured by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spher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19, 102(3): 955-961. (SCI, IF=3.094)
    22.W. Huo, X. Zhang, S. Hou, Y. Chen, Y. Wang, J. Yang. Aerogel-like Ceramic Foams with Super-high Porosity and Nanoscale Cell Wall from Sol Nanoparticles Stabilized Foa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19, 102(6): 3753-3762. (SCI, IF=3.094)
    23.W. Huo, X. Zhang, J. Xu, Z. Hu, S. Yan, K. Gan, J. Yang. In-situ synthesis of three-dimensional nanofiber-knitted ceramic foams via reactive sintering silicon foa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19, 102(5): 2245-2250. (SCI, IF=3.094)
    24.X. Zhang, W. Huo, Y. Chen, Z. Hu, Y. Wang, K. Gan, J. Yang. Novel micro-spherical Si3N4 nanowire sponges from carbon-doped silica sol foams via reverse templating method, J. Am. Ceram. Soc. 2019, 102(3): 962-969. (SCI, IF=3.094)
    25.X. Zhang, W. Huo, Y. Lu, K. Gan, S. Yan, J. Liu, J. Yang. Porous Si3N4-based ceramics with uniform pore structure originated from single-shell hollow microspheres. J. Mater. Sci., 2019, 54: 4484-4494. (SCI, IF=3.442) 
    26.W. Huo, Y. Chen, Z. Zhang, J. Liu, S. Yan, J. Wu, X. Zhang, J. Yang. Highly porous 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 (BST) ceramic foams with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from particle-stabilized foams. J. Am. Ceram. Soc., 2018, 101(4): 1737-1746. (SCI, IF=2.956)
    27.W. Huo, X. Zhang, Y. Chen, Y. Lu, J. Liu, S. Yan, Jia-Min Wu, Jinlong Yang. Novel mullite ceramic foams with high porosity and strength using only fly ash hollow spheres as raw material. J. Eur. Ceram. Soc., 2018, 38(4): 2035-2042. (SCI, IF=3.794)
    28.W. Huo, X. Zhang, K. Gan, D. Wang, Y. Chen, J. Yang. Mechanical strength of highly porous ceramic foams with thin and lamellate cell wall from particle-stabilized foams. Ceram. Int., 2018, 44(5): 5780-5784. (SCI, IF=3.057)
    29.S. Yan, P. He,J. Yang, et al. Synthesis of novel low‐cost porous gangue microsphere/geopolymer composites and their adsorption properties for dy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 2018, 15(6): 1602-1614. (SCI, IF=1.165).
    30.J. Liu, Y. Li, S. Yan, Z. Zhang, W. Huo, X. Zhang, J. Yang. Optimal design on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orous alumina ceramics based on fractal dimension analysis, Int. J. Appl. Ceram. Tec., 2018, 15(3): 643-652. (SCI, IF=1.165).

  • ▪︎  学术专著

     

    ◦    黄勇,杨金龙 著,《Novel colloidal forming of ceramics》(第一版),Springer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全英文专著),2010。

    ◦    杨金龙,黄勇 著,《Novel colloidal forming of ceramics》(第二版),Springer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全英文专著),2020。

    ◦    杨金龙,许杰,干科 ,《陶瓷浓悬浮体新型固化技术及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    杨金龙,席小庆,黄勇 著,《陶瓷微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    黄勇,杨金龙,汪长安 编著,《无机非金属材料题解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 ▪︎  代表性授权专利

     

     

    1. 杨金龙, 王超, 于满, 等. 一种树莓状周期性介孔有机空心硅球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2011221901.5, 授权日期: 2022-10-11
    2. 杨金龙, 桑国龙, 张由飞, 等. 一种仿珍珠母层状高强超韧陶瓷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2010586400.0, 授权日期: 2021-07-24
    3. 杨金龙, 干科, 盖艳娇, 等. 一种分散剂交联原位凝固陶瓷悬浮体的方法及陶瓷成型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810167433.4, 授权日期: 2021-10-15
    4. 杨金龙, 干科, 杨洁, 等. 一种碳纳米管/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910116646.9, 授权日期: 2020-12-08
    5. 杨金龙, 张在娟, 唐欣悦, 等. 一种利用水性聚氨酯增强超轻泡沫陶瓷坯体强度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711116601.9, 授权日期: 2020-07-07
    6. 杨金龙, 霍文龙, 陈雨谷, 等. 一种以废玻璃为原料制备微米级气孔结构可调的泡沫玻璃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710334878.2, 授权日期: 2020-08-21
    7. 杨金龙, 霍文龙, 张笑妍, 等. 一种增强超轻泡沫陶瓷坯体强度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710352108.0. 授权日期: 2020-01-21
    8. 杨金龙, 霍文龙, 张笑妍, 等. 一种利用中空微球制备具有连通孔壁泡沫陶瓷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810883586.9. 授权日期: 2020-08-25
    9. 杨金龙, 霍文龙, 张笑妍, 等. 一种制备泡沫氧化铝和泡沫铝/氧化铝复合材料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810384689.0, 授权日期: 2020-12-15
    10. 杨金龙, 霍文龙, 张笑妍, 等. 一种反向模板法制备纳米线编织微球的陶瓷海绵材料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810883488.5, 授权日期: 2020-08-14
    11. 杨金龙, 闫姝, 王璐, 等. 煤矸石空心微珠/铝硅酸盐聚合物复合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810229119.4, 授权日期: 2020-08-21
    12. 杨金龙, 张在娟, 唐欣悦, 等. 一种基于敲击声波法的天线罩无损检测装置与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810238899.9, 授权日期: 2020-10-27

    13.

    杨金龙,霍文龙, 林鸿福, 等. 具有保温性能的日用多孔复合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610850059.9., 授权日期: 2019-10-11
    14. 杨金龙, 张笑妍, 李娜, 等. 一种多孔石英陶瓷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201610056581.X, 授权日期:2018-12-18
    15. 杨金龙, 李志君, 苏振国, 等. 一种以空心微珠为原料的陶粒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610219693.2, 授权日期: 2018-06-05
    16. 杨金龙,马宁,张月,等.一种快速制备单分散有序介孔氧化硅空心球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201510428268.X,授权日期:2017-02-01
    17. 杨金龙, 马宁, 张月, 等. 一种一步法制备的有序介孔有机氧化硅空心球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510427967.2, 授权日期: 2017-03-01
    18. 杨金龙, 马宁, 张月, 等. 一种易溶解的氧化硅球、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510428142.2, 授权日期: 2017-04-12
    19. 杨金龙, 许杰, 杨名昊, 等. 一种聚磷酸盐螯合物控释高价反离子固化陶瓷浆料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510170233.0, 授权日期: 2017-04-12
    20. 杨金龙, 渠亚男, 席小庆, 等. 一种测试高温发泡过程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510065287.0, 授权日期: 2017-08-11
    21. 杨金龙, 陈金德, 席小庆, 等. 一种无机微球快速烧结的方法与装置.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310528555.9, 授权日期: 2016-03-09
    22. 杨金龙, 齐飞, 许杰, 等. 一种超轻质闭孔陶瓷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410253455.4, 授权日期: 2016-06-15
    23. 杨金龙, 苏振国, 席小庆, 等. 一种利用煤矸石空心微珠自发泡制备无机泡沫材料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310132817.X, 授权日期: 2016-05-11
    24. 杨金龙, 苏振国, 席小庆, 等. 一种利用废玻璃制备微孔泡沫玻璃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310529973.X, 授权日期: 2015-12-09
    25. 杨金龙, 吴甲民, 张笑妍, 等. 一种采用陶瓷空心球制备多孔陶瓷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310430728.3, 授权日期: 2015-10-28
    26. 杨金龙, 许杰, 渠亚男, 等. 通过缓慢调节pH值控制高价反离子固化陶瓷浆料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410009146.2, 授权日期: 2015-4-15
    27. 杨金龙, 许杰, 渠亚男, 等. 一种非氧化物陶瓷的直接凝固注模成型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410130619.4, 授权日期: 2015-4-15
    28. 杨金龙, 申殿军, 席小庆, 等. 运动员力竭运动后快速恢复系统.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210525897.0, 授权日期: 2015-07-08
    29. 杨金龙, 许杰, 温宁, 等. 一种温度控制高价反离子缓释固化陶瓷浆料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201110291426.3, 授权日期: 2014-01-01
    30. 杨金龙, 席小庆, 葛国军, 等. 一种制备空心陶瓷微珠的方法与装置.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200910131051.7, 授权日期:2012-10-31
  • 1. 高性能陶瓷微珠(0.1-3 mm)普适性的制备方法和装备,得到863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和肯
    定,整条生产线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教育部和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3项成果鉴定。由于该技术的先进性,2005年该项目被世界500强法国圣戈班收购。

    2、远红外陶瓷微珠应用于竞技体育比赛和项目训练中,可有效降解血乳酸,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被10多个国家队使用。该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1项。

    3、将氧化锆陶瓷球珠应用到制笔行业,提高书写寿命5倍以上,并被列为中国制笔行业协会十一五重点推广项目,整体提升了我国制笔行业水平。2007年和2011年,通过教育部和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项,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杨金龙教授团队荣获美国陶瓷学会期刊2018年度最佳论文奖。

    5、杨金龙教授科研团队研制的陶瓷微珠滤料产品以固体废弃物煤矸石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开孔空心球,具有非常优异的吸附性能,能够脱色、除异味、显著降低COD和BOD,同时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黑臭水体的过滤处理,吸附饱和的滤料通过烧结等再处理工序,可添加到非硬化的土壤中起到吸水、蓄水、净水、保水和缓释水的作用,该项目荣获“2019年度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最具投资价值创新技术奖”。

    6、“微纳米陶瓷空心微珠制备新技术及其环保和节能应用”于2020年6月15日通过第三方组织的成果评价会。

    7、2020年8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杨金龙教授课题组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安德烈教授(Prof.André Studart,ETH Zürich)课题组共同发明了一种通过金属颗粒自组装制备超稳定的泡沫浆料,首次基于金属颗粒的柯肯达尔效应制备了烧结无收缩且性能优异的Al2O3陶瓷及Al2O3/Al复合材料,真正实现了陶瓷材料的烧结零收缩甚至是负收缩制备,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创新。

    8、2022年11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杨金龙教授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控制泡沫陶瓷干燥与烧结过程收缩率的新方法, 利用醇类分子与氧化物表面基团的吸附作用,增强了发泡剂在颗粒表面的吸附量,通过发泡剂分子链的疏水聚集作用,将坯体的收缩率控制在了20%以下。

    9、为了解决太仆寺旗土壤保水、提高农作物产量等问题,杨金龙教授课题组以开孔空心球研究成果为抓手,在太仆寺旗实施该项目,旨在利用开孔空心球的保水、蓄水、净水和缓释水功能,提高土壤蓄水储水能力并提高作物产量。